在大阪,飞田新地和松岛新地这类地方,外人听着名字,总觉得带着些许神秘色彩。其实追溯历史,这些区域曾是大阪有名的色町,说白了就是日本过去的“花街”,专门做皮肉生意。
只不过到了今天,这些地方已经换了马甲,摇身一变成了“料亭”,店门口挂着的是料理店的招牌,但里头的故事,依然只属于大人世界。
许多人初到大阪,看到“飞田新地料理组合”“松岛新地料理组合”几个字,还以为这是美食一条街,其实要说料理,大多数店只卖饮料,顶多来点简单下酒菜。但在日本,哪怕你就只卖水,也得规规矩矩办饮食店营业执照。
大阪的这些新地料亭,本质上被归类为“伴有接待行为的饮食店”,法律身份和咱们熟悉的“夜店”“酒吧”是一样的,都得先拿下保健所颁的饮食店营业许可,再加上一个风俗营业1号许可,才能合法营业。
这里面有个小细节很有意思,像普通的夜店,执照上会写“社交饮食店”,但飞田新地的执照上偏偏写的是“料理店”。
为什么?其实就是日本社会表面上的那点讲究:只要名义上是“饮食”,就好像一切都能讲得通。甚至新地里还有“料理组合”这样的管理组织,说到底,就是要牢牢把自己“餐饮店”的身份立起来。
很多人会问,现在还能开这种店吗?其实答案是肯定的。只要你能满足饮食店和风俗营业的硬性条件,就像开夜店一样,去申请审批就行。有人担心新店批不下来,可能是把“新地料理店”和严格受限制的性风俗店搞混了。
在大阪,像“泡泡浴”“成人健康”这样的真正性风俗店,早已被地方法规一刀切,全面禁止新开,只剩下历史遗留的老店在苦苦支撑。可飞田新地这些“料亭”,手续完全不一样,所以只要合规,照样可以开新店。现在反而是一些原本的经营者年纪大了,想把店转给年轻人,或者有的人看到商机,想把闲置的店买下来,或者租下来自己干。
但别以为手续有了就万事大吉。哪怕你只卖饮料,不出一口菜,饮食店的设备标准一样不能含糊。大阪保健所的要求很细,比如厨房必须配有二槽水池,热水管,专门的洗手池(而且还是必须手不直接碰水龙头的那种,比如感应式、脚踏式、或者用手肘推的那种),再加上有门的餐具柜。其实疫情以后,这种“不脏手”的洗手装置成了刚需,不合规的老水龙头必须换掉,好在现在家装店买个新龙头很方便。
真正麻烦的,是风俗营业那一套规定。比如新开的店不能离学校、保育园、医院等“保全对象设施”太近,这得提前调查清楚。哪怕你接手的是十几年前就有执照的老店,周围环境变了也得重新确认。客室面积也有讲究,榻榻米房间一间要至少9.5平方米,多出来的客房也都得算在标准里,否则不合规。
还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小雷区,比如客房里不能放1米以上的柜子、衣架、隔断什么的——哪怕你觉得放个衣服很方便,法律不让就是不让,得放在外面。房间太暗也不行,必须测出有5勒克斯以上的亮度,有人为了气氛贴上了暗色膜,这种一查就得整改。客房里一律不能上锁,检察员来查,发现有锁绝对过不了。店外的入口、厕所、更衣室这些非客房区域可以锁,但只要是接待客人的房间,一律不许装锁。
另外,有关宣传、装饰也得克制,不能张贴任何“影响善良风俗”的海报、广告,连音乐声音都不能外泄。要知道,大多数新地的料亭都是木造结构,音响声大点,外头一听一清二楚,麻烦就来了。
说到这里,你大概能明白,为啥飞田新地这类地方虽然看起来“低调”,其实在规矩上比很多正经餐饮店还要苛刻。一切流程,都是在日本这个社会层层把控下求得一丝灰色地带的生存空间。
再补充一句,进了“料理组合”,还得请指定的行政书士帮你跑手续,没进组合的,才有可能找外面的专业人士帮忙,连这都写进了行规里头。
说到底,新地的经营,本质还是餐饮加“接待”。但和日本很多社会现象一样,表面和里子总是错开一点点。外人看新地,总觉得这里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,其实这一切不过是制度和习惯的博弈,是传统和现实的平衡。谁在意你菜单上的“料理组合”是不是名副其实?反正日本社会需要这样一个缓冲区,让“规矩”和“肛需”都能找到出路。
如果你哪天真有心思接手新地里的某家料亭,不妨先去那片街头走走,感受下这里独特的气场和生意经。许多事情,纸上得来终觉浅,只有在这个既古老又现实的灰色地带,才能体会日本社会的弹性与边界。
盛达优配-盛达优配官网-实盘配资-正规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